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完成于2021.12.10,思修论文。
【内容摘要】通过对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的概念和使用的考查,追溯其出现的原因,其中知足常乐可以联系到古代的“中庸”和近代的“阿Q精神”,理想信念作为政治语体的常用词。并分析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两者关系,考虑两者在实践层面的行动取向及对人的意义,最后指导实践,兼顾个人的生存境况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知足常乐,理想信念,中庸,阿Q精神,实践
一、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的定义
(一)、知足常乐的概念变化
“知足常乐,汉语成语,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并取得快乐。(https://baike.baidu.com/item/知足常乐/62528【引用日期2021-12-3】)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国内权威搜索引擎百度旗下的百度百科如此解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民对此词的基本认知。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出此言是有其语境的。根据四十四章上段的“甚爱、多藏”,四十六章上段的战争环境,我们可知老子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老子所说的“知足”针对的是统治者和剥削者而不是劳动人民。【1】
由于其字面意思通俗好懂,如今知足常乐常常用来宽慰别人。其逻辑是,幸福是一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因此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理想信念的两种阐释
1.传播层面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 现。”(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018/c117092-28787838.html【引用日期2021-12-3】)
2.学术层面
将理想和信念分开来解释。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执着性、多样性。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在此意义上,理想和信念难以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人们常将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2】
二、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的使用及其根源
(一)知足常乐的日常使用及其根源
1.日常使用
经过不完全收集整理,知足常乐大概在以下几个情景中使用。遇到人生的挫折、失败:“要知道,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各有命,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人怎么能攀比呢?”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无法改变你的环境,但可以改变你的心境”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凡:“我虽然做不了大树,但我可以做一棵小草”。其中主要强调对物质、对客观条件的“知足”。
2.根源
(1)侧重于“足”的“中庸”
古代被孔子提出造成深远影响的“中庸之道”。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这种道德规则以他律的形式存在,渗透于自律之中,并通过自律表现出来。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乃是最高律条,通过折中于人合一,人在现实中的失败可以归之于天,这其实是阿Q精神的早期变种。
- * (2)侧重于“乐”的“阿Q精神”**
近代被鲁迅阐释的淋漓尽致的“阿Q精神”,被茅盾称赞其中有种国民性,其又称为“精神胜利法”,指的是用纯想象中的胜利,作为对实际失败的补偿的一种心理方式。它是人面对失败的一种逃避性思维,自有其趋弱的趋势,但也不可否认,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环境下存在的合理性。【3】
(二) 理想信念的使用及其根源
1.宣传特点
理想信念作为政论语体中的一个常用词在使用中体现了其特点。政论语体,又称宣传鼓动性语体,适应政治生活领域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或向斗争对象展开抨击进攻的需要所形成的功能变体,具有鲜明性、逻辑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四个基本修辞特点。
其观点鲜明而突出,比如“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政论语体的首要任务是政论语体的鲜明性,首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感情色彩鲜明,对真、善、美的事物使用褒义词句,热情讴歌,比如“科学的理想信念,既是指引人们穿越迷雾、辨识航向的灯塔,也是激励人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够在人们遭遇挫折、经受考验的时候,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不为困难所压倒,顽强奋斗直至战胜艰难险阻。”
2.根源
(1)原因之一:现实中理想信念的缺乏
理想信念在新闻传播上如此频繁最主要是为了动员群众为共同目标而斗争。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入精神荒漠,既不可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2)原因之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的关系
一个是成语,凝结着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一个是宣传语,饱含政治语体的积极意义。知足常乐强调物质、客观层面,对象常常是遭遇挫折,感到不满,物质贫乏的普通人,理想信念强调精神、主观层面,对象常常是遭遇挫折,迷茫不安,精神空虚的时代新人。在某些情景下(如遭遇挫折)两者构成矛盾体,其主要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转化。
四、实践层面的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知足常乐和理想信念所包含的行动取向是不同。
(一)知足常乐的“节制”
《说文解字》中对“足”的解释“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即字形采用“止、口”会义。“足”含有“止”的含义。《大学》曰:“止于至善”。“中庸”在价值标准林立、工具理性横肆的现代社会具有启发意义。它是以整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求取恰如其分的最佳状态,在工具理性横肆的现代社会,它使透过理性沟通达到价值共识的努力成为可能。但是它也是知易行难的典型,要做到“恰如其分”,行动者必须具备“拿捏分寸”的本领。【4】
(二) 理想信念的“前进”
自培根提出进步观念后,社会和人生都包含了一种“前进性”。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理想信念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在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面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突破各种局限、克服各种困难。这个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狭隘走向高远、从空虚走向充实、从犹疑走向执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沿着自我成长和完善的阶梯不断攀登、逐步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五、结语
我们应保有的态度是,不忽视“知足常乐”的心态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时代的缓冲作用,对冲消费主义带来的物质膨胀。重视“理想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必须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董京泉,《老子“不争”思想之辨析》,2007.
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
吕翠梅,《阿Q精神胜利法的重新阐释》,2008.
张德胜,《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2001.
- 作者:Astro
- 链接:https://astrosbox.com/article/20211210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