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利用中秋假期,完成于2022.9.10,送给我高中政治老师的教师节礼物(同时也是大学政治老师的作业),聊天记录见附录。
背景: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由卡尔·马克思作于1835年,以个人为主体。对比阅读对象为《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的第一部分,以群体为主体,作者是齐格尔特·鲍曼,首次出版于1998,中文首版于202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还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由生产者社会转为消费者社会。
超验的困惑:内心的声音
文章前5段借“神”来引出人高尚的目标,选择的自主性以及最合适的地位(马克思于1844年左右由唯心转唯物)。“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是超验的(取客观存在而无法验证的意思),由“可能毁灭人的一生”及下文推断出那个时代职业的唯一性和长期性。那么我们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去做出那个超验的选择,依据内心的声音。而如果内心声音不够强大,是会很困惑、很担忧的。但是现在,更多人们为了实现价值,选择跳槽(跳槽原因中个人发展占比78.6%,《2022年轻人跳槽报告》-36氪后浪研究所-2022/3/29)。这实际上是把超验降为经验,不在执迷于”最合适“,而是在有限的亲身实践中进行比较,并且保留其它可能性。
职业的流动性:丧失地位的工作
社会定位(social placement)是一种传统的、归属型的机制,最初,它相对直接地要求“人以群分”。
后来,工作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工作类型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工作是决定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一旦选定身份,人们就终其一生去构建这个身份,终其一生于他们的工作、职业或事业。那时人们主要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方式由社会分工的需要决定,社会希望其成员有能力和意愿参与社会分工。
但是如今社会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社会主要要求人们以消费者的能力参与其中,首先依照“消费者”的角色要求塑造其成员,并期望他们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消费取代了工作,把个人动机、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链接在一起。这带来许多意义深远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融入社会秩序并获取自己一席之地的模式,大规模工业化的雇佣迅速萎缩,小规模的、自由的职业群体取代了全民大生产。现在,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能通过从事的工作来定义永久身份,更不用说确保这个身份。在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终身身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至少在目前,除了少数高技能、高特许职业的从业者外)是死路一条。\
然而,这个意义重大的新转折,并没有被看作是生存威胁。因为对身份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变化,老式的职业生涯变得不再合时宜,且与新身份的任务和要求完全脱节。无论人们渴望的身份是什么,都必须像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一样,具有灵活性。当前的身份最好都只是暂时的,以拥抱下一个未曾尝试的新身份。
选择的自由设定了消费者社会的阶层,设定了消费者社会的成员(消费者)绘制生活理想的框架,为他们定义了自我改善的方向,以及“美好生活”的图景。一个人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自由行使的选择权越多,他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就越高,获得的社会尊重和自尊就越多,距离“美好生活”的理想也越近。当然,财富和收入也很重要,否则消费选择就会受到限制或被完全剥夺,它们作为资本(用于赚取更多金钱的金\
钱)的用途即使没有被遗忘,也逐渐退居次席,让位于扩大消费选择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的选择“可能是一个陷阱,所谓的”自己的“选择。”...差异化生产...差异并没有给一个人贴上独特的标签,相反它们只是标明了他对某种编码的服从。“(Jean Baudrillard-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人们常说,消费市场诱惑了消费者。但要做到这一点,成熟的、热衷于被诱惑的消费者也必不可少,就像工厂老板能够指挥工人,是因为存在遵守纪律、发自内心服从命令的工人。在正常运转的消费者社会中,消费者会主动寻求被诱惑。他们的生活中每一个新的诱惑都不尽相同,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他们生活于这种轮回,就像他们的先辈,那些生产者,生活于一个传送带和下一个传送带之间。对那些成熟的、完全合格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内在的压力,这种以其他方式生活的不可能性,却以行使自由意志之名展现在他们面前。本来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自由,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他们可以评判、评论和选择,他们可以拒绝无限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除了“必须作出选择”之外。寻求自我认同,获取社会地位,以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方式\
生活,这些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到访消费市场。
论证的模糊或简单:听爸妈的话和能力的限制
文章6-10段介绍了两个歧途:虚荣心和幻想,而解决关键是父母。他是这样表达的:“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 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这段表达的很模糊,煽情多于说理(暂不考虑翻译的问题),是根据父母的建议做出选择(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但是这与上下文是矛盾的,也可能与实际情况矛盾。如果我听从我那“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 饱尝了人世的辛酸”的父母的建议,那么我大概会当个公务员或者编制老师,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并且幸运的在行动上也拒绝了。或者实际一点,参考父母的建议?但是,“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主体都无法理性决策,何来参考呢。总之,“在这里”,马克思没能给出合理的回答。更重要的是,如今,父母的经验更多的留在了他们那个时代,没能传承下来。
文章11-16段主要谈的是体质和能力对职业的限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11段为同义反复(tautology),是一种修辞手法,和一种论证谬误。这里中文翻译的体质和能力是有一点模糊和偏差的,英译版(translated from the Latin, transcribed by Sally Ryan)中两个词分别为physical constitution和talent。关于physical constitution,文中的逻辑是:冲突-克服冲突-安静,这里的安静也不是很恰当,英译为calm,中文取冷静或沉着较好,表现一种专注理智的状态。但是talent即天赋限制的职业就一定不能选择,因为后天无法改变先天,逻辑很简单(得益于概念和动词的强硬)但是同时也没什么实践价值(概念在现实层面是模糊的)。翻译成”能力“虽然与原文不符,但是让人联想了一种跳出原文逻辑的方法:锻炼能力。我个人以为所谓天赋涉及的能力,如果后来尝试锻炼有效提高的话,不要轻易放弃喜欢的事。”没有天赋“可能只是幻想,天赋可能被后天练习覆盖,从而变得超验,不要迷信,从实际出发。
经验的失效与能力的贬值:快速更迭的技术时代
在消费者社会中,大规模的生产不再需要大规模劳动。技术的进步在就业萎缩的前提下确保了生产力的增长,工厂的成员越来越少,“精简”成为新的行为准则。
无论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指的是什么,随之而来的都是以“灵活的劳动力”替代铁饭碗,以“滚动合同”(rolling contracts)替代工作保障,采用固定期限合同,临时性雇佣,裁员重组和“企业优化”——所有这些最终都在削减就业数量。
长期的、有保障的、确定性的工作已经很少见。新的工作机会设置了期限,到期后的安排另行通知,或者干脆是兼职。它们经常和其他岗位合并,没有任何持续性保障,更不用说永久就业。
具体一些的例子可以参看阮一峰博客的白领岗位的消亡和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此外还有一篇反对技术的文章,框架比较宏大,逻辑大部分非常清晰,论证的呼应也处处可见,内容需要斟酌但不乏闪光点,中文简介与摘录在博客,推荐看英文原文。
不断思考并保持开放性。”现实如同鸡蛋一般饱满,让人几乎无法摆脱它的约束。我们相信它们是永恒的,直到它们被历史抹去。”(R.P.Droit-L'utopie est dans lesétages, Le monde ,18 July)
精英的审美:高尚的工作
文章17-25段的关键词是尊严,英译版为worth(价值)。”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整篇文章都有精英意识(取广泛含义,即更高标准,更雅旨趣,绝非那种精英掌权的狭义),这几段尤其明显。这是会让普通人受伤的,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独立的创造“,不是人想就可以免于”奴隶般的工作“,”不体面“。而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时代创造了新的伦理——工作是平等的。
今天的精英同样自然而然地认为所有的工作在本质上都是美学问题。就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而言,这种观念无比荒唐。它使人们相信,上层人士热情追求、自愿选择、珍惜且拥护的“灵活性”,对其他人也一定是一种无上的祝福,哪怕这种“灵活性”最终带来的与其说是选择的自由和自主的权利,不如说是安全感的丧失、被迫背井离乡和前途未卜。
富有成就感的工作,能够自我实现的工作,作为人生意义的工作,作为生活核心的工作,作为骄傲、自尊、荣誉和名声的源泉的工作,简而言之,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有标志。其他人只能敬畏地远观、艳羡,只能通过低俗小说和肥皂剧来体验。他们在现实中没有机会从事这类工作,体验这种生活。
文章26-29段谈的是个人价值置于集体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我以为此处的“只为自己劳动”是不存在的,劳动本身就具有社会属性。我们这样想:诗人是自私的人,他只写他自己的感情,可是由于他是人类的一员,他的感情也就是人类的感情,他的诗表达了有些人无法表达的,所以虽然他是自私的,但是他也成为了那些获得共鸣的人的同伴和发言人。如果诗人的诗别人永远看不见(可能是不满意、可能是觉得存在的意义高于显现等),那么他就创造了(假设他是第一个,如果不是第一个的话就是强调了)一种另类的生活范式,让人类有一种新的可能性(尽管可能不被理解)。总之,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固然是有价值的(只为自己劳动是如何达到这些价值的?这是自悖的),但是“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是更大的价值(本身是不存在的,取其修辞意),符合他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的逻辑,但是如我所证,他的靶子是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不如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社会中的人),另外,马克思使用他理论框架之下的超验来证明他的理论,是另一种同义反复。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出发点,为自己和为集体是两种不同的倾向,为自己倾向于”内心的声音“,为集体倾向于”理智的考虑”,如马克思在上文所言,理智的考虑是会被幻想和虚荣蒙蔽的。“他的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这里要提防陷入自我感动,同时,创造一个新事物的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尽管创作者所怀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的好心。我不想像《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的作者说的那么刻薄(见THE MOTIVES OF SCIENTISTS,87-92),但是结果无法预料是事实。这里论证所用的”经验“和”宗教“,是那个工业化刚起步的时代的在那个阶层的某种伦理的传播。同时,还孕育了另一种更广泛的(也是相似的)伦理,影响至今。
应运而生的工作伦理:所有工作都是有价值和平等的
在工业化的早期,工作伦理就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工作伦理希望解决迅速发展的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问题,并为无法适应新环境的人提供生活必需品。即吸引穷人到正规工厂工作,消除贫困并保证社会安宁。实际上是,训练和约束人们,灌输新的工厂制度发挥作用所必须的服从性。
它提出的方案是:工作(任何环境下的工作)是唯一体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它主张:无论生活多么悲惨,只要它是由劳动报酬支撑的,就具有道德优越性。
从伦理学的角度,严格地说任何工作都有价值,没有哪个低人一等,所有工作都能增加人的尊严,都同样服务于道德得体和精神救赎的事业。履行了一份职责的感觉是工作带来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最充分的满足感。在这个方面,所有工作都是平等的。有少数幸运儿能够把职业作为真正的使命,并在自我实现时体验到引人入胜、令人沉醉的满足感,但这通常被归因为“职责完成得很好”的意识。这种意识对所有工作的执行者都是成立的,即使是那些最卑微、最没有吸引力的工作。工作伦理传达了一种平等的信息,它淡化了工作之间原本显著的差异,包括带来满足感的能力、带来地位和声望的能力,以及能够提供的物质利益。
勤奋工作被赞颂为令人振奋的体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只有通过全心全意为社会福祉提供服务才能实现。如果人们勤奋工作并持之以恒需要承受痛苦的折磨,那也是为了未来的收益,尤其是道德收益,付出的必要的代价。
然而,由于不平等和纪律压力,人们更多把工作视为一种手段而非价值:工作是获得更多财富,从而更加独立的手段,是摆脱令人厌恶的必须为他人工作这种境遇的手段。从工匠变成工人时失去的人的尊严,只有通过赢得更多盈余才能恢复。权力斗争到获得更多金钱的斗争,经济收益成为自治自主的唯一体现。在现代生产者灌输的是:以经济水平评价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倾向。这也把人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牢牢的、不可逆的转向消费领域。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后续发展——从生产者社会转到消费者社会。
参考资料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备注
引用部分大部分为对《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尽量不改变原意的概括和重新组织,以期精简和符合本文逻辑。需要注意的是,原书的逻辑是先讲工作伦理再讲的身份变化,这是显然的,但是为了呼应马克思的论述顺序,我调换了顺序。其次,关于技术发展,原书未多做拓展,为了符合本文的逻辑我自行进行了延伸。
中译第24段开头”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翻译不当。不是”相反“而是”另一方面“(原文找不到相反的对象),使用了两次表修饰或者领属关系的”的“(前一个”的“为本体属性领属,后一个”的“为修饰)易混淆,英译为On the other hand,the high regard we have for the ideas on which our profession is based ,私以为翻成“重视我们职业所依赖的思想”要好一些。
高中:
\-我写了篇文章(马原的小作业但是我写大了点),希望老师有空看一看。
\-这篇文章不一般,要静下来细读。周一反馈。
全文已读,原文已模糊,看不出什么问题,很有深度、很有见地。
就是格式上,这样符合规格吗?特别是下一段中的链接部分
\-按习惯来写的,没有遵循什么格式。本来后来想改成论文形式的,太麻烦了放弃了。习惯有两个原因:1.我看的网络专栏文章大概都是这种格式,感觉比较简明就沿用了。链接这样直接插入,点击即跳转是符合浏览器阅读的习惯。2.我用的markdown写的,主要看中了它的简单纯粹易上手,但它不能直接导出PDF或者Word,而且它只能输入和显示直引号,不能输入和显示弯引号。还是不太规范美观,我刚刚看其他文章好像是改用直角引号了,下次试试。
文章主要是拾人牙慧,我大概是搭个桥梁,对那本书的观点没什么批评。我的兴趣只保持到把那本书的观点挑出来,最后整合和改格式的时候我就已经烦了,想着趁节日给您看一下才勉强赶完了。
大学:
\-静茹你好,不好意思这么久才回复你的读后感,因为你的这篇文章是关联鲍曼的那本书来写的,于是我去找来看一看,先了解一下。
你的英文功底应该很强,涉及到很多对原文翻译理解的问题,这个很不错。我当时也说过,由于翻译的问题,可能文中某些字词我们读来不会那么自然并且容易理解,但总体来说应该还是可以通读的。
你选取了双方的几个观点来谈,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就是比较法。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两者之间的问题所在,才能知道哪个可能更适合现在的时代。
马克思这篇文章写于他17岁时,虽然后来他站在了世界思想巨人的前列,但17岁的中学毕业生,鉴于其知识储备尤其是人生阅历、生活实践的欠缺,很多观点也是一腔激情下的产物,显然会有他的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像你举到的“逻辑的模糊或简单:听爸妈的话和能力的限制”这一部分,似乎你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实际上在年轻的时候愿意听从父母意见的孩子也很少,呵呵),但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家庭成员尤其是他的父亲亨利希相当优秀,他毕生敬爱他的父亲,甚至逝世的时候,胸口还放着父亲的照片。所以,当工作选择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提出听从父母的一些意见,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是他的实际情况。
经验的失效与能力的贬值:快速更迭的技术时代 ,你的这个观点是很能体现发展性的,因为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确实很多东西要与时俱进,重新考虑,比如对工作的选择,你的几个观点都表明了,现在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追求固定、终身等等,这是有道理的。
唯一的一点分歧,就是鲍曼的观点是基于当今社会已经是消费者社会提出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主义,也即生产者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本不存在一个不以生产高度发展为基础的消费社会。虽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不再匮乏,消费会越来越超越人类自身需要的水平,这是必然的,但它的基础仍是生产。
当然,那个时候的马克思毕竟年轻,所写的毕业论文情感因素大于理性因素,与他后来成体系的长篇巨著相比,很多地方还是显得幼稚的,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感受这位巨人少年时期就立下高远之志,并且终身践行的精神了,至于里面的择业方法和思想,当然还要具体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来决定,话说,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最精髓部分的体现吗?
\-首先感谢叶老师耐心看完了并认真的回复。我的初衷并不是要利用现在的观点去批评马克思,毕竟历史条件不同了。虽然我确实对这篇文章有点意见,因为一些显然的逻辑上的不通。我的本意是以马克思的文章为基点,延伸到现在的具体情况,从而观察到两者的变化。因为我看到一些人只是一味吹捧,而不能联系到现实。英语水平过奖了,大学生用心应该都能看出来。由此,这篇广为流传的译文质量也让我不满。这侧面反映了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种符号,只是外表光鲜,没有人关心内在。我明白马克思在其中所展现的精神值得赞扬,但是我也关注精神与行动之间的传导,行动的实际效果等等。关于父母,可能是年轻,我确实不愿意迷信父母的意见,不想变成“挨了锤的牛”,但是我会理性考虑。关于消费者社会,我高中选修了政治,知道基础的马克思的观点,而我课外阅读的主要是消费主义类的,但也不多,总之我不能很好判断。但是我有一点想法:生产必然是消费的基础,但因为技术的发展,大部分人从生产环节脱离了(生产工农业产品),转为服务业,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可以划分成一个节点的。可能不准确,我会在以后的阅读和生活体验中不断完善的。最后感谢老师提供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我并不是一个勤快的学生,平常也比较懒散,这个话题我有些兴趣,能写出来和您分享我也很开心。老师国庆快乐!
\-静茹好!你的想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善于独立思考,这是现在的学生比较容易缺乏的。\
当前关于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的学说是相当多的,这说明前沿的思想家、经济学家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改变,马克思在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四个环节中,由于时代性,更多关注的是生产(毕竟那个时代的产品远不如今天丰富,消费观念也不如今天多样),这就更意味着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需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达到与时俱进。\
我们学习一种理论,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它,而是要和其他的理论发生联系,进行比较,你能有这样的思路,真的很棒,因为现在很多人要不就是直接排斥,要不就是被动接受,这些都不能真正学习到理论的精髓。\
总之,你的读后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的,浮躁的时代,能静心阅读相关著作,然后提出自己看法,不人云亦云,高出同辈人远矣。希望以后保持阅读,坚持独立思考,在真理的海洋中自由畅泳。👍👍👍
- 作者:Astro
- 链接:https://astrosbox.com/article/20220910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